2)第350章_我有一座英雄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“西蒙娜·韦伊在马赛待过吗?”

  西蒙娜·韦伊在就读巴黎高师时,是连西蒙娜·德·波伏娃也在她面前抬不起头的才女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夭逝的著名女思想家。我对这个突然出现在老人的话语中的名字多少抱有兴趣,向老人问道。

  “是的,韦伊在马赛的生活始于一九四○年九月,终于一九四二年五月,有将近两年——就是我们发行《南法通信》的年代。韦伊家是犹太人,在德军进驻巴黎时逃难到非占领区的马赛。在《南法通信》狭窄的编辑部,我们经常跟韦伊展开讨论。在夏天也跟她一起,在她家面朝着加泰罗尼亚海的海边游过泳,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……”

  一瞬间,老人的视线仿佛投向遥远的往昔。

  “……韦伊的双亲决定逃亡到纽约,韦伊也随他们而去,之后,她又舍弃了那边的临时住所,单身前往伦敦,为的是参加对德抵抗运动。最终在伦敦死去。轰轰烈烈的一生。”

  “亨利·杜尔涅是《南法通信》的同人作者之一吗?”驱问道。终于进入正题了。我跟着问:

  “我们很想知道,杜尔涅的《圣·塞宁文献考察》登载到《南法通信》的经过,还有之后杜尔涅先生的行踪。为什么登载了杜尔涅论文的那一期怎么也找不到呢?其他期号全都在图书馆找得到。我为了找那一期,花了不少心思啊。”

  “嗯。那一期剩下的只有两本。我们对外的说法是缺了一期。”

  老人说出了令人震惊的话。全世界只剩下两本,怪不得我再怎么找也找不到。

  “只有两本了吗?到底为什么啊?”

  “印刷的时候,工厂里的杂志连原稿一起,一本不剩地被官府没收了。印刷工留了两本在一旁作为样本,幸运地逃过了搜查。”

  “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啊?”我着急了,问道,“为什么警察会查收杂志啊?”

  “我还是从头说起吧。”老人说着,把双肘支在餐桌上,一边用力地用拇指揉着太阳穴,一边对我们说出一个长长的故事。驱用手指捋着刘海,静静地聆听着。这是当这名青年对某样事物抱有不寻常的兴趣时,才会有的动作。

  “……经蒙彼利埃的友人介绍,一九四一年秋的某日,一名素未谋面的,不到三十岁的青年到访我家。青年叫作亨利·杜尔涅,自称对图卢兹的乡土史研究很感兴趣。这时杜尔涅带过来的论文,就是那篇《圣·塞宁文献考》。”

  虽然是初次见面,兰伯特对青年知性、谦虚的态度有了好感,跟他保证,只要原稿的质量不差,便会在下一期刊载。经过编辑部的检讨,没有发现问题,决定次期刊载。兰伯特写信通知了杜尔涅,而杜尔涅也礼貌地回信致谢了。

  “第二年,一九四二年一月三十一日,印刷厂遭到警队的突袭搜查,刚印好的杂志全部被没收,当然,编辑部和我们的自宅也没有逃过被警察搜查的命运。”

  翌日上午,兰伯特等人被传召到马赛的警察局,被问及的却是一名逃亡的波兰医生投稿的多少带点时事色彩的论文。该论文的笔者已经于前一晚在自宅被捕。关于这一点,兰伯特等人怎么也无法信服。的确,《南法通信》编辑部的方针里面含有批判协助德国的维西政府的色彩,投稿者之中也包括了社会主义者,可是那篇论文怎么看都不像是会成为当局眼中钉的东西。在以前甚至刊载过笔锋更尖锐的论文,连编辑部也认为多少带点危险色彩的,那时也完全没有引起警察的注意。不过,在杂志被没收之前不久的一月二十四日,在非占领区马赛,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对六名对德抵抗运动成员的处决。下一次的处决发生在图卢兹,二十人,在塞特港又因饥饿而引发了暴动。在情势如此紧迫的背景下,每个人都预感到维西政府对反政府言论的规制和镇压会愈发严苛,对没收事件产生的疑惑,也就渐渐地被遗忘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