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378章 农部的工作_大唐农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里种植什么,咱们的指导意见很重要,合理的调控安排,才能不让老百姓扎堆种植,导致产量过剩,或许需求不够的情况。”

  听说农部管粮食,韦挺顿时高兴了起来,掌天下粮仓,那可是重权肥差,不过,他已然是想多了,孙享福所说的仓储,并不是所有粮食的仓储,而是应急保障粮食的仓储。

  昨夜孙享福跟李世民提到了大唐这个国家最容易被什么东西打败,答案是‘自然灾害’。

  为了保障这个国家不被自然灾害击倒,孙享福建议设置常平仓,这个制度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,汉朝称其为‘平准法’就是有朝廷出面,贱收贵卖粮食,桑麻等物,来平抑物价,李世民在去年关中大灾之后,下令全国州县置义仓,即百姓每亩田地纳二升粮食储备在义仓里,等以后灾年的时候,免费借贷给百姓。

  然而,孙享福觉得,拿百姓的粮食借贷给百姓,有点扯,他建议李世民将义仓制度与平准法相结合,在市场粮食价格过低的时候,采购储备一定量的应急保障粮,然后在应急保障粮食足够了之后,再发挥一些平易粮价的作用。

  从过去的市场行情可以看出,秋收前的粮食价格,和秋收后的粮食价格有较大差异,这种价格差异,往往都是叫老百姓吃亏,缺粮食的时候要用高价买,田地产出的时候,大家粮食都多,又只能低价卖。

  等这个有调控功能的常平仓设置起来之后,老百姓就不会吃这样的亏了,首先,库里有一定量的粮食会,保证大家即便是受灾,都有的吃。

  其作用是,百姓缺粮食的时候,不用去市场上高价买了,只需要去常平仓借贷,秋收之后,用新粮还上就行了,这就让所有喜欢囤积居奇的商人,无法在百姓必须要的粮食上做文章。

  只是转变了一个方式,就能解决底层百姓的用粮问题,还能保证常平仓里一直有新粮储备,这一建议被李世民当做神策,当即便采纳了,既然建议是孙享福提出来的,那么就由孙享福来执行了。

  所以,农门在每个县的吏员,除了要向上一级汇报本县的农耕工作之外,还要管理这里的常平仓,不过,能将原先的义仓和管理义仓的人手全部收归到农部旗下,倒是保障了农部在县一级行政部门也有一定的人手可用。

  三人在衙房里聊了好一阵,那些被李世民调配到农门的官员才姗姗来迟。

  没办法,搁孙享福自己,碰到这种情况,也想来迟些,因为这位顶头上司,是自己以前弹劾过,骂过的人,现在,反而要到人家手底下当差,场面可就尴尬了。

  由于调派的都是在京官员,李世民的旨意上面有要求,今天必须到任,所以,在快放衙的时候,孙享福的衙房里,站了满满好几排官员,光郎中级别官员就有十六个,员外郎级别官员二十四个,有品级的吏员更是达到了四十多个,其它没有品级的,就不论了。

  派这么多人手,可见李世民对于农部的看重,也可以看出,李世民多不想这些世家系的官员混迹在朝堂,一股脑的,都打包送到孙享福这来了,这是也算是对世家子策划学子栏驾的一种小小惩戒吧!

  “诸位同僚看到本官的表情很尴尬,这个本官理解,不过,大可不必,朝堂之上,政见不同,相互弹劾,实属常事,本官不会放在心上的,既然你们被分配到了农部,就与本官荣辱一体了,往后希望你们尽心办事,不要被本官发现有什么作奸犯科,否则,本官会新账旧账一起算。”

  孙享福的开场白,很有震慑力,混到堂部来当个五六品的官以及不小了,要是被人家给撸了,就不划算了,上百贯的月收入虽然不算高,但脸面很重要啊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