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89章_神雕侠侣2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系统的解释。”到后来历法、方位、日月、星辰、春夏秋冬、金木水火土、宫商角徵羽、政治吉凶、行军打仗、生辰八字、婚姻风水,无一而不与术数有关。

  古人说到数字,远不如今人之精确。《吕氏春秋……有始篇》谓:“天有九野,地有九州,土有九山,山有九塞,泽有九薮,风有八等,水有六川。”地有九州,那是事实,天有九野,是哪九种野?就不详说了,这已接近于阴阳五行家的说法。

  吾友台湾叶洪生兄有《论剑》一书之作,根据《易传》的说法而坚认《九阴真经》之名不通,盖《易传》认为阳为九而阴为六,所以应改称“六阴真经”,他说:“道家既无‘九阴’怪谈(佛家亦无)。”其实宋人黄裳撰写《九阴真经》,本为子虚乌有之事,而且他只研读道书,根本不理儒家所尊崇的《易经》,《易传》中之大部分当非孔子所作(郭沂先生主张《易传》中的一部分可能经孔子整理),可能是战国后期的儒门弟子(或非儒门弟子)所撰,虽内容甚佳,但黄裳先生自可以“我道不同”,置之度外。他硬要写《九阴真经》,别人恐亦无可奈何。(你打得过他吗?)吾友杨兴安兄在谈论拙作《月云》一文文末有注云:“台湾叶洪生在专著《论剑》中说‘阳爻以九为老(至阳),阴爻以六为老(至阴)’,认为无‘九阴’。”友人严晓星查得道教类书中有《帝君九阴经》。“九阴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山海经、大荒北经》。三国葛玄《道德经!序》有“祸灭九阴,福生十方”之言。《易传》是儒家及阴阳家之学,认为阳重于阴,因此阳九阴六,至西汉儒家为了尊君、尊父、尊夫,更大大地重阳轻阴,出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需要,并无适当的哲学内容。《九阴真经》是道家武学,主张柔能克刚,阴胜于阳,因此称为“九阴”。“降龙十八掌”特重乾卦,因此为阳刚武学,与“九阴真经”截然不同。

  叶洪生兄研究近代武侠小说,功力深厚,唯将拙作小说中的胡思乱想,一本正经地考据一番(《九阴真经》讲的是武学,与阴阳八卦、老阴老阳的术数完全无关),未免近于“觉远大师风度”了,做学问如此认真,令人佩服,只不过我的即兴空想并非学问。杨兴安、严晓星二兄辛勤为此小问题查阅道藏,极感。其实儒家、阴阳家在先秦均为诸子,《易传》混和儒、道、阴阳家诸说,阴阳家盛于齐东,喜浮夸虚妄,先秦学者称之为“齐东野语”,未必能为一切学问之权威根据。但阴阳家的术数理论,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。汉代经学主流是以阴阳家学说说经,王莽好符命,汉光武信纬谶,都有政治和宣传目的,宣传的宗旨是“主公应做皇帝”。后来古文家经学兴起,反对纬谶及阴阳家之言,但直到大学者扬雄,仍脱不了阴阳术数之说。扬雄撰《太玄经》,总原理为“一玄”,分而为三,共为“三方”,又各分为三,共为“九州”,又各分为三,共“二十七部”,又各分为三,共“八十一家”,结论说:“方州部家,三位疏成。曰:陈其九九,以为数生,赞上群纲,乃综乎名,八十一首,岁事咸贞。”《太玄经》的象数是“一与六共宗;二与七共明;三与八成友;四与九同道;五与五相守。”这些数字游戏,说来神秘得很,与方士神仙之道相通,到底有甚道理,谁也说不清楚,似乎对之不必太认真,正如冯友兰先生所云,是“一大堆迷信”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