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656章 历史局限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弟子中更有以鲁国弱旅大胜强敌齐国的冉有等军事人才。

  周公更是能征善战,可谓是战功赫赫,其也正是凭借在军事领域的成功,极大的巩固了其政治地位,以至于后世诸多权臣都以之为榜样。

  后世演义中,汉末三国时代魏国的曹操、司马懿;蜀汉政权的诸葛亮、法正、蒋琬;东吴的鲁肃、陆逊、诸葛恪等人似乎都是以文臣的身份掌握着一国兵权。也正是由于故事太过于脍炙人口,以至于很多读书人想当然地以为他们就是文人,其实扇扇子的是诸葛亮,但“羽扇纶巾”其实是周瑜。

  历史上出现这种现象,赵昺以为其实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关。从商、周到魏晋的历史,人才培养和信用体系并未出现明显的文、武分野。例如春秋时代,孔子首开“有教无类”的私学先河,但课程却不仅限文教;商周时代的大小贵族为了维系在宗室中的政治地位,往往文武兼修,商王帝辛便不仅“资辨捷疾,闻见甚敏”,更兼膂力过人,可以“手格猛兽”。

  这种“文武合一”的教育模式,显然仅适应于春秋那种“君子不重伤、不擒二毛”的低烈度战争形势。随着“争地以战、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、杀人盈城”的战国时代来临。各国开始通过内部改革来扩大军队的规模。

  在这种“农夫皆操戈刃,童稚亦登册籍”的背景之下,为了“忽悠”更多的人加入军队,自然必须建立起全新的升迁体制。赳赳武夫正式跃升为各国的新贵阶层。那些“知兵”的文臣更是将历史舞台让位给了白起、廉颇、王翦、李牧等战国名将。

  秦汉虽然一统中原,但却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的挑战。因此,一度延续了战国末期“重武轻文”的政治格局。周勃、周亚夫父子先后拜相,卫青、霍去病以大司马的名义开设幕府干涉国务的情况下,文臣能够保住原有的政治基本盘都算不错了,自然不敢奢望能够染指军权。

  好在,汉武帝刘彻并非一味崇尚武力,在其所倡导的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的思想体系下,文臣集团逐渐抬头。不过西汉末年以文士自居的王莽家族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。靠的并非是道德文章和儒林名望,而是其家族之中先后有五人出任大司马、掌握着兵权。

  在两汉之间的乱世中,起兵于南阳的刘秀最终脱颖而出。但坐稳江山之后,他不得不给予曾鼎力支持自己的地方豪强更多的优待。使其依托着雄厚的家底和垄断官爵而形成政治影响力,很快便形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门阀体系,察举制也很快成为“拼爹”游戏。

  东汉末年以曹操、袁绍为首的门阀子弟与以刘备、孙坚为首的地方豪强以各自的方式在这场乱世中火中取栗。虽然由于各自教育背景的不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