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425章 破局之法,就在其中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法,肯定不可能。

  因此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,那就是提前进行规避,不让这些出面的臣子得知他们行为的真实目的。

  可这样一来,两个重点之间似乎形成了悖论。

  一方面需要一批受到重视的朝臣,持之以恒地指出刘彻错误的行为。

  另一方面这些朝臣不能知道他们行为的根本目的,要在没有事先商量约定的情况下,做出这样的行为。

  听上去宛如痴人说梦,根本无法实现。

  陈洛眯了眯眼,嘴角微微上扬。

  在其他人的眼中,这是绝对的死局。

  可自己掌握着破局的方式,甚至说是唯一的方式。

  那就是太学。

  现在刘彻进行变法,必然是要将原来的旧官员渐渐换掉,任用支持革新的官员。

  官员从何而来?

  察举上来的贤才,乃是主力军。

  这些贤才乃是变法的受益者,与那些旧官僚、军功派,天然具有对立性。

  因此刘彻用他们来代替朝廷上的那些旧官员,把察举而来的贤才安放在重要的岗位上,乃是自然无比的事情。

  而且察举出来的贤才,要论平日里的办事能力,必然是受到刘彻的欣赏,不难赢得他的看重,成为心腹之臣。

  故而首个条件已经满足。

  而这些察举上来的贤才,可是需要通过太学的考核,才有出仕的资格。

  那么他们在太学内待着的时候,自己可以从教学任务,以及最终的考核内容上入手,暗中引导他们的思维。

  当他们离开太学,其实已经变成了陈洛的形状。

  遇到刘彻下达某些不恰当的政令,下意识便会觉得这是错误的,于是上书劝诫。

  当然,陈洛不打算把所有从太学出去的贤才,思维全部培养成一个模版。

  那太扯淡了。

  在事先没有商量过的情况下,若是这些人思维具有一致性,漏洞实在太大。

  到时候刘彻做了什么逾规的行为,就是乌泱泱一大片人上书,而且文书的内容和要求异曲同工,刘彻又不是傻子,肯定可以看出不对劲。

  不过这倒是太学的“妙用”。

  察举上来的这三五百贤才,让自己去微调他们的行事准则,肯定不堪重负。

  但通过太学博士来做这件事,陈洛只需负责修正太学博士的思想,那就毫无问题。

  毕竟太学这次招收的博士来自各家各派,每个人的观念与诉求,都存在天然的区别。

  比方黄老学派的博士,就希望统治者放权地方,维系当今无为之治的状态。

  而治学农家的博士,则是主张重视农事,甚至想让天子亲自耕作,了解百姓疾苦,从而轻徭薄赋。

  至于儒家的博士,肯定想要修礼乐、齐万民,建立大一统的局面,统治者必须勤政、爱民。

  ……

  思想的改变是在潜移默化间发生的。

  这些贤才进入太学之后,跟随不同的博士学习,思想亦会渐渐向他们靠拢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