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五章 化身飞机达人_重回上世纪搞事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飞机设计人员。

  熊浩人来疯,人越多他越不紧张。要说米格23和歼6,他脑子里这会满满都是这两架飞机的相关性能。

  首先说米格23,又称米高扬米格23,是毛熊/大毛熊的一型超音速喷气式第二代战斗机。

  该机采用单座可变后掠翼气动布局,安装了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,该机的突出性能是飞行速度大,高空时速可达倍音速,低空表速可达每小时1350千米,且水平加速性好,利于低空突防、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。

  熊浩将结构图上注解讲出,周边众人立马眼睛发亮,算是明白沈京的顾总工为何和一个小同志相谈甚欢。

  光是这些内容,就足以说明这小同志基础靠谱,要不然不会有如此专业见解。

  熊浩见周边人都看着他,当即继续道:“米格23战斗机由毛熊米高扬-格列维奇设计局于60年代初开始研制,是设计师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设计的项目。

  该机自1967年6月10日首飞,1970年服役,是毛熊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。

  但早在1967年3月份,米格23、01机型首次试飞时,该机型试飞失败。当时的西方国家给该型的别名叫“非教徒”,用以嘲讽毛熊的研发水平。

  其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那台小发动机只可以在起降时有用,在飞行时没有用处。

  这台小发动机不但占据了机身内部用来存放燃油的空间,更使得机身下不能放挂架,最终被放弃该设计图形。”

  熊浩停顿下来,顾总工率先鼓掌,周围人群也跟着鼓掌。掌上惊动其他人,就听熊浩继续说道:“1967年4月10日,变成后掠翼原型机的米格23-11首飞成功,其机翼设定在16度后掠角。

  但在其试飞成功的两天之后,试飞员又成功的完成了三种后掠角飞行。

  设计师根据在试飞中发现的问题,重新设计了机翼,并将机翼的面积增大,最终改良后的原型机成功试飞近百次。

  1968年11月6日,总工程师米高扬签发了试飞总结报告,经毛熊国多部委验证后才被允许大规模量产。”

  顾总工点点头:“你对米格23了解颇多,但具体性能,你似乎还没有给予直管评价?”

  熊浩歪着头,给自己营造出一副思考模样道:“米格23战斗机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,空气动力学表明其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于低速飞行。

  但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,该机会产生激波使阻力剧增。

  但其后掠翼,包括三角翼,不但可以延迟激波产生,而且还可以使其在超音速状态时所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很多。

  但是大后掠翼飞机的低速性能很差,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降,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够好。”

  熊浩见众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