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134 乾隆:没有人比朕更懂这大清_大清话事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监侍卫们。

  指着前面的亭子:

  “走,进去说。”

  俩人坐在石凳子上,乾隆瞧了一眼,这个还算顺眼的儿子。

  开启了讲课模式:

  “我大清以百万国族,统治亿万汉民,却能江山稳固,靠的是什么?”

  “八旗骏马弯刀,还有皇上的仁德。”

  “呵呵呵,这些都是师傅教你的吧。朕今日告诉你,都不是。”

  乾隆逐渐严肃了起来:

  “靠的是分利。我大清从未堵住汉人士子的流动上升道路,笼络住了这批人的忠心。”

  “所谓民心,绝不是普通庶民的忠心。而是士绅,士子的心,聪明人的心。”

  “科举晋升之路,绝不能堵塞。相反,还要尽可能的畅通。有了希望,他们才会数十年如一日,埋头苦读,穷经皓首,顺从平静。”

  “督抚以下,汉人官员比例最大。皇权不下乡,我大清从不干涉乡里事务,全部交给士绅们。”

  “如此大方,他们能不忠心我大清?”

  ……

  永琰目瞪口呆,额头上汗珠直下。

  他头一次听到,这样直白又大逆不道的“分析”。

  若不是皇阿玛亲口所说,他怕是要跳起来,大骂狂悖。

  “史书上,什么都说了,但似乎又什么都没说。全靠你自己去悟。”

  “皇族、宗族、勋贵世家,他们往往是与国同休,最忠诚最可靠的。”

  “而地方豪强、大族,他们的忠诚是有条件的。”

  “王朝更迭,对于他们没有太大影响。所以,他们并不关心谁坐龙椅,他们只在乎,谁舍得分给他们最大的利益。”

  “儿臣明白了。”

  “你不明白。”

  乾隆摆摆手,示意这个儿子不要急着辩解。

  “朕想告诉你一个道理,只看立场,不问人心,不问忠奸。我大清给他们的,其他王朝给不了。所以,他们一定,也只能站在朝廷这边。”

  永琰,如雷轰顶,

  起身跪下,磕头。

  说道:

  “皇阿玛之睿智,普天下罕见。赛里斯使团说的对,您才是圣人。”

  ……

  乾隆示意他起来,

  询问道:

  “听完朕说的道理,你再看黄文运的折子,有什么想法?”

  “皇阿玛英明。大清承平已久,个个衙门都人满为患。这是在给后来人清理上升通道,给他们腾出进步的空间。”

  “嗯,永琰你长大了。”

  受到鼓励,兴奋的皇十五子永琰,又斗胆说道:

  “随意对汉人士绅下手,容易引起不满。所以,黄文运给他们都找好了罪名。其他人就无话可说了。”

  “对,朕正好瞧瞧江南会不会有人跳出来鸣冤。”

  这场“帝王心术”的聊天,

  持续了半个时辰,双方都很满意。

  乾隆,也知道自己需要考虑继承人了。

  永琰,也感受了一种隐隐的重视感。

  乾隆离开后,

  突然心里冒出了一个滑稽的念头,

  赛里斯国王,治的哪一本经?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