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六十六章 调整_重生之王爷的奋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年轻只有三十岁的李孟博。他是皇帝继位后首次开科探花,在太学学习一年后到地方任职。从一个刑曹做起,七八年间历任县丞、知县、州府同知、江浙路转运副使,几乎是年年升迁,这在本朝可谓特例……

  忙完了官员的调整就进入了二月,赵柽最头痛的时候也就到了。宋朝制度,每年二月至五月,八月至冬至,每逢单日举行经筵,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,名曰春讲、秋讲。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是‘味道研经’,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;一是‘以古证今’,亦即以史为鉴,吸取前代历朝统治经验教训。

  赵柽从小就不喜欢经史,他平日是宁可批阅奏章也不愿参加这个经筵,可有制度规定,皇帝、六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及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参加,不准随意缺席,他还得坐在前边当标杆,所以每逢经筵便如同上刑一般,他恨不得将讲官从拽下来给他们说会儿评书。

  其实这主讲不好当,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,指出历史的鉴戒,但要归结到现实,以期古为今用,这弄不好就犯了忌讳,可还要求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,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,无疑均属失职,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皇帝罢免,导致经筵断断续续难以为继。

  今年赵柽却一改常态,亲自任命杨时、胡安国、周行己等几个大儒为主讲官,要他们轮番上台演讲。几个大儒博古通今讲的自然不错,而他也不像往年只听不讲,而是积极发言,带头检讨本朝得失,且毫不讳言,勇于指出祖上失误之处,尤其是神宗后党争的危害。

  而今年几个讲官也是以孔子‘内圣外王’为主要宣讲内容,其主题思想体现的是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。主张儒家无不讲道德,也无不谈政治,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,才有正确的方向;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,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。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,乃是霸道和暴政,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,也是难以长久的。

 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,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,成为“仁人”,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。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?按照孔子的言论,要做到‘仁’与‘礼’,达到内圣,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。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,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。修己自然能治人,治人必先修己。只有道德与政治的统一,才能完成由“内圣”到“外王”转变。

  这些其实在座的都学过,现在老调重弹不止是加深记忆,而是赵柽要借此整顿官风,统一思想,避免党争悲剧重演。当然忠君爱国也是要反复的强调,让他们时刻铭记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。不要没蛋的事儿自个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