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六章 吵吵吵_大明:我摆烂了,老爹是胡惟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什么奇谋怪计,大大提高了拜入宋濂门下的可能。

  换成了别人还不那么担心,出言相帮胡汉山的那位,可是仅仅凭借治经就成为金陵前十才子的刘文泰。

  宋濂站在最前面,没有注意到后面的情况。

  人已经到齐了,拉开了摆在寒菊园中间的一幅山水大轴。

  廖世荣等人看了一眼就知道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。

  胡汉山虽说不学无术,但在年幼的时候还是被老爹胡惟庸强逼着读了很多经史子集。

  在看到了那幅山水大轴,明白宋濂为什么造出那么的声势了。

  鹅湖之会。

  宋朝淳熙二年的一场士大夫盛会。

  程朱理学和陆学的一场著名公案。

  宋濂考校过三人的品行以后,接下来就要检验三人的真材实料了。

  廖世荣和侍郎长子松了一口气,一切都在商讨的可能里,也是他们最擅长的经学。

  真要是比试诗词曲赋,两人肯定会输给写出临江仙的胡汉山。

  至于经学,直接就把胡汉山排除在外了。

  这可不是像诗词曲赋那般可以凭空想象,经学依靠的是十几年如一日苦读的水磨工夫。

  胡汉山同样是松了一口气。

  看着那些佶屈聱牙的经学就头疼,更别说每天熬着苦读了。

  廖世荣为了先拔头筹,先入为主的给太子五经师留下一个好印象,用肚子里多年来苦读的学识先说。

  鹅湖之会这桩公案,本来就是程朱理学和陆学一场争论,争论谁的学说才是正统大道。

  廖世荣精通陆学,说起了陆学精义:“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学,最根本的争论在于格物。

  晚生以为格物就是本心,是发明本心。

  不一定要读很多的书,也不比忙于印证外界事物,只要养德性就能通晓事理。

  成为一代贤人......”

  话还没说完,侍郎长子叶庆元就急了,高呼道:“你可知月印万川呼!”

  “格物分明就是穷尽事物之理,读书人不多读书怎么明智?

  格物致知。

  致,推极也。

  知,犹识也。

  只有明白了事物的原理,才能获得真实.......”

  胡汉山站在旁边一言不发,看着廖世荣叶庆元两人在那唇枪舌剑。

  引用各家经典,信手拈来各种经学要义。

  不禁有些目瞪口呆了。

  这还是他以为的酸腐儒生吗?

  不单单是能够随口说出各种典故,还在徭役、课税、典农、解运、巡仪等治理方面,有着鞭辟入里的理解。

  胡汉山真是开了眼界,难怪这块土地几千年来都是最强盛的大一统王朝,儒学在治国安邦方面确实远胜坤舆万国。

  坤与万国轮换了那么多朝代了,始终还是像先秦一样依靠的是人治。

  这块土地早在汉朝,就已经从人治上升到了国治。

  胡汉山从刚开始的漫不经心,慢慢变成了认真听了进去。

  两人争论的是一桩公案里的道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