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36章 说走就走的旅行(八)_华娱璀璨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就是他儿时的小伙伴们,看似抛弃儿女在家乡,实则也都是为了生存才远走故地,至少每年都寄钱回来的情况说明这些人没有忘根,只是迫于无奈的选择罢了。

  虽是如此,但这些孩子们不能走老路啊,他们父母辈的是没赶上思想解放的浪潮,这是时代背景下的影响,并不是他们父母辈本身的问题。

  如今已然21世纪,国家也走上复兴之路,如果这些孩子再走父母辈的老路,不说这个村子永远出头之日,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贫苦轮回。

  周政光在这天下定了决心,他要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。

  周政光第二天就去县里部门说明了情况,相关部门对此很重视,有领导来明确了情况,但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。

  村子距离县城30公里,让这些孩子去县城读书的话,每天往返30公里上学?

  即便可以,那谁来接送这些孩子?

  孩子的父母辈几乎都走光了,村里的老人年少者五六十岁,年长者七八十岁的也不少,让这么些长者每天跑30公里往返就是60公里的路去接送孩子,那身子骨要出点问题就很老火,万一出现生命危险的情况而父母辈的人又不在身边,那孩子不就成孤儿了?

  而在老人家这边,他们也不同意孩子跑那么远的县城读书,每天都能看到的人儿,忽然就要一天到头不见人影,老人家感到担忧。

  如此情况,就只剩下唯一的解决方案,那就是就地在村里施行教育。

  但这一个方案又有一个大问题,师资力量从何而来?

  正常的本地支教,都是在有正规学校的乡镇支教,虽然生活环境比不上城里,但医疗条件、交通条件、道路条件、餐饮条件等还是接近城市化的。

  但在这个村里,除了一个村民开的小卖部外,其余设施什么都没有,有哪个老师愿意来?

  而且这个村不在本地支教计划内,就算有老师来支教,最多只有合同中的补贴,没有正常支教的福利待遇,这更加没老师愿意来了。

  没谁规定老师就必须要无私奉献,教这里的孩子是教书育人,教城里的孩子也是教书育人,只是在生活环境和事业发展的落差程度上让人望而却步,周政光对此不予置评,但是又能理解的。

  于此,在村里孩子上学一事上陷入僵局,县里的人只能回去再进行研究。

  身为编制内的周政光,很清楚这个“研究”是怎么回事,有可能明天就研究好,也有可能十年八年也没个消息。

  于是,周政光只能另想他法,上微娱的公益机构和慈善机构的官微上留言以求帮助。

  最终,在2007年的暑假,韩虹来了。

  “所以,虹姐你来了后,就帮助周老师把这个学校办起来了。”刘艺妃手拿一根马尾巴草把玩,和楚轩、韩虹一行三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o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